先是清明那,兰秋晨回村里随父兄还有其他归来的村民去扫墓。沿途看到地里绿油油的蔬菜,大家伙无不惊诧欢喜,纷纷交口称赞今年的菜种得很好。
“到底是城里人有见地,”在村里种了一辈子材老人们笑眯眯道,“把咱村里的地弄得这么好。”
事实胜于雄辩,不服不校
“是啊,还以为城里人不懂农务,可你看看人家这本事。唉,时代变喽。”现在的年轻人都用科技种植了,“啧啧,不行,待会儿扫完墓必须摘一捆回去。”
“哎哎,不能随便摘啊。”现任村长听罢,连忙扬声提醒,“村里的地大部分已经租给民宿,人家的菜好像是客户种的,不要乱摘啊!”
今时不同往日喽,城里人种菜都是有规划的,少一片叶子估计都要索赔。
“嗨,还好我伯爷在村里住,待会儿到他家看看。”
“算我一份!”
“还有我,我也去!”
“得了吧你们,他伯爷家的就几垄菜,还不够他一家人吃。你们都去,那只能一人摘一片菜叶。”
“哈哈哈……”
上山扫墓的队伍大部分在谈摘材事,听得兰秋晨心里乐开了花,同时心痒痒的。可惜,有些事不能外传,偶像的功德无法宣之于众,自己只能偷着乐。
若让村里的老人知道是偶像干的好事,不知该有多感激。
偶像出事之前,每年回村一趟总不忘提着礼物逐户地探望,颇讨长辈的欢心。搬到镇上住之后也时不时打听桑家阿月有没回村,她是否知道大家搬走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