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长非常重视总结、研究以及部队正规化建设,出身于129师的将领多受其影响。
简单一句话,光是自己会指挥打仗不行,得让大家伙都知道该怎么打仗,怎么打胜仗。
太南军区打的大仗、恶仗、胜仗不少,每逢战斗结束之后,往往总结报告还没上报,师部就开始催促,只不过原先在太南军区这种事一般是邢志国负责。
周维汉同样重视部队正规化建设,在战后总结方面也积极参与,这一优良传统也延续到冀鲁豫军区的部队,
除了刘师长之外,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粟大将。
因为刘师长重视部队正规化建设、高度重视军事理论以及战术,所以经过他打造出来的部队都非常稳。
同时,刘师长也不怎么挑手下的将领,谁来都能用,还都能用的很好,归根结底是他的驭将之术乃是正规化理论,而不是鲜明的个人风格。
粟大将恰恰相反,在指挥上严重依赖个人智识,对手下的将领很挑,如果上下沟通不好,执行不到位,很容易产生阻力。
想到这,周维汉就认为进行干部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每支部队深受其军事主官的影响,都有各自的作战风格。
冀鲁豫军区接下来与山冬军区以及新四军的部队少不了要联合作战,提前一步让双方干部互相熟悉对方的风格会减少不少麻烦。
山冬军区的部队来源复杂,基层指战员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中高层骨干一部分来源于早期的山冬纵队,一部分则是来源于115师,最后一部分则是来源于红四方面军的将领。
而新四军的组成则是更为复杂,早期的骨干是由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而来,其中存在极大的地域分歧,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沟通不畅以及作战风格不一。
任重而道远啊,周维汉内心感慨道。
两人晚上聊了很多,大多是由谭林在,周维汉只是讲了两件事。
将太南军区279团以及29团成建制调到冀鲁豫军区,谭林存有担心,怕影响到太南军区的战斗力,主要还是担心上级不会同意。
不过当周维汉到会卸去太南军区的职务,并且拿两个团互换,谭林也就放心了,另外一件事则是将新五旅从漳北地区撤离之事。
“不瞒你,虽然冬下了几场雪,粮食收成会有好转,可是口粮问题上压力还很大,日军一直将黄泛区的民众驱赶至根据地,到现在都没有停歇,这些涌入根据地的外来人口,造成了很大负担!”
“截止到过年之前,大约就有将近120万人口涌入根据地,其中大多是老人和儿童!”
谭林起这事来,表现的忧心忡忡,日军那边也有能人,眼见正面无法击垮冀鲁豫八路军,于是将黄泛区的民众驱赶至根据地,其目的就是想拖垮冀鲁豫根据地。
无论是什么时候,人口都是重要资源,可是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陇海线以南的豫东和皖北存在大片黄泛区,日军接手之后也嫌弃是个累赘,但是又不能弃之不顾。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