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帝可能觉得这样太无聊了,想搅个局,于是伟大的牛顿爵爷横空出世。”
“其实牛顿一开始内心也是赞同光的波动说,但是因为被胡克歧视了,所以一气之下,就坚定地认为光是粒子。”
“在著名的三棱镜色散实验中,牛顿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并用微粒说解释了颜色组成。”
“然后他凭借强大的数学能力,硬生生用粒子解释了光的折射、反射、甚至是衍射。”
“最离谱的是,就连光既然是粒子,却为什么能透过玻璃,都被他用粒子说解释了。”
“牛顿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并乘着以太波飞行,以太波遇到玻璃后,会部分透射,导致上面的光粒子跟着一起透射。”
说到这里,教室内众人不得不佩服牛顿逆天的想象力。
“后来,胡克去世了,便没有人能争论过牛顿。”
“而且此时的牛顿,已经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他就是物理学界的权威,无人敢撼动。”
“不过波动说后继有人,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表了《光论》,他用波动方程完美解释了反射,折射和衍射。”
“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说光是微粒,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两条光交叉时,发生碰撞呢?”
“可惜,如此强有力的证据依然胜不了牛顿,因为1695年,惠更斯就去世了,此后再也没有人敢挑战牛顿了。”
“至此,牛顿的光粒子说就统治了整個18世纪。”
“牛顿、胡克、惠更斯之间关于光本质的争论,我称之为第一次波粒战争,以粒子说获胜而告终。”
“不过,粒子说的获胜不是全面的胜利,不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因为人们只是屈服于牛顿的权威光环。”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