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领域:
1、哈伯:33岁,现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讲师,1918年诺奖。(合成氨)
2、索迪:24岁,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讲师(卢瑟福带来),1921年诺奖。(提出同位素)
3、朗缪尔:20岁,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1932年诺奖。(表面化学,白炽灯)
4、格林尼亚:30岁,现为法国里昂大学博士,1912年诺奖。(有机化学)
除了以上这些人,还有索尔维邀请的比利时本土的青年学者,加在一起二十多人。
看完这些信息后,李奇维突然脸色古怪,然后摇头低笑。
后世的研究者们,估计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奇维就是随便举办一场会议,怎么就能精准地找到这些诺奖大佬的。
难道说像磁铁一样,大神之间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诺诺相吸。
但是此刻嘛,参会的人,目前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等级或者体系的。
有本科生、博士、讲师、教授、院士,甚至还有工程师。
就像一锅大杂烩,被李奇维强行放在一起。
而且现在可没人知道这些年轻人未来的成就。
在真正的大佬眼中,这可能就是年轻学者间的一次自娱自乐。
物理领域还好,基本都是熟人,而且有李奇维在,注定水平不会低。
化学领域他又就不熟,他倒是想把门捷列夫邀请来,可惜还没那个面子。
李奇维不是很在意外人的评价,反正这也只是第一次尝试。
......
会议前一天,所有人终于到齐。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