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靳开来做主
为靳开来做主
《十月》这部杂刊,在全中国最好的印刷厂——新华印刷厂印刷。
新华印刷厂是一家国家级重点书刊印刷厂,地点大概是西直门往南一点。
身着一件灰色中山装的厂长缪文民正快步往车间里去,身旁是车间主任谢久强。
“怎么会这样呢?女工们怎么会都不干了呢?”缪文民急的是满脸通红,忍不住批评,“老谢,你的工作都是怎么做的?!”
谢久强也一脸无辜,“厂长,您真不能赖我,要怨就怨这个《十月》。”
缪文民这才从谢久强那儿听来了女工们不干了的事情原委。
归根结底,还要归咎于81年《十月》。
小说发表以后,先是远在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一篇由张守仁撰写的《高山下的花环》审读报告。
他认为《高山下的花环》文笔朴实,感情深厚,更难的是,一篇八九万字的中篇,竟然能写活七八个人物。
除去笔墨最重的几人。
像是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形象写得也是光彩照人,崇高伟大。
在战后,赵蒙生发现梁三喜的母亲竟然就是在解放时帮助抚养过刚出生的他的梁大娘。
她过去用小米和乳汁养育了人民的军队,今天又把自己的亲骨肉献给了祖国。
除去张守仁的审读报告,《花环》的文学评论文章也是一篇接着一篇发表。
清一色的赞誉之声。
张守仁在《文艺报》上看到了阎纲的文学评论。
阎纲认为江弦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心灵都很美,小说虽然描写了战争的严酷、战士的牺牲,但不是给人以哀伤,而是给人以激励。
除了他,张守仁还看到了一篇李陀的文学评论。
自打李陀转而研究文学评论以来,在评论界的声望节节攀高。
他指出《花环》这篇小说,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一定的纵深感,真实而感人地描绘战场真相,以及指战员丰富的心灵。
在一众评论文章之中,最值得注目的是由刘白羽同志撰写的文学评论《谈‘高山下的花环’》。
刘白羽同志是总政文化部部长,这篇文学评论的重量丝毫不亚于冯沐,不可谓不引人注目。
他在文章中提到,《花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深刻,准确,尖锐地揭示了矛盾,并对内部矛盾进行了巧妙的处理。
最关键的是其中提到的一句“有利于‘四化’建设。”
刘白羽的一句话,算是彻底给《花环》这篇小说定了调子。
要知道,在发表以前,《十月》杂志的编辑们已经做好了发行不成就烧稿的准备。
在发表的短短几个月内,《花环》便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江弦便打算请张守仁和靳少先,还有《十月》的编辑们一同吃饭。
《十月》的人原等着《花环》获奖以后再吃这一顿,如今见到《花环》在读者中掀起巨大轰动,便也不再推辞。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