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兮兮的姐夫
神秘兮兮的姐夫
江弦出了趟门,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稿子寄给上海的《收获》杂志社。
十七万字,人文社的大绿格子500字稿纸一共写了350多页。
这是时隔许久,江弦创作的又一部长篇。
他有好长时间没写过长篇了,他的上一部长篇,还是去年交给《人民文学》的《许三观卖血记》。
回到家,瞥见门口等着个人。
“你是?”
“您就是江弦同志吧?”
戴眼镜的男同志朝他笑笑,自我介绍道:“我是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的编辑,我叫钱家文。”
江弦和他握了握手,他大概猜到对方的来意,把他请进门,给他倒一杯茶。
“你是为《高山下的花环》来的吧?”
钱家文点点头,“您的这部《高山下的花环》,我们台里很多同志都看过了,都觉得这是‘近两年来的又一新起点和高峰’。”
“您谬赞了。”江弦自谦道。
钱家文紧接着说,“我这次来是有两件事想和您商议。
这,读者来信也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往《十月》编辑部寄。
张守仁看了一部分,其中一名京城第二医学院的学生,来了一封很长的信,使他印象最为深刻。
他在信中说,以前每当看到有关描写部队生活的事都极不感兴趣,认为写大兵的事都是舞刀弄枪,火药味浓,没人情味,可以不看。
但这次,当他拿起《十月》时,也是先把其他一些作品看完,觉得没别的看了时,才顺便看了几眼《高山下的花环》。
但一看就不能放手了,完全被作品中的人物所征服。
他说他曾是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把一切都看透了,看了《高山下的花环》后,他觉得生活中也确实有梁三喜、雷军长那样的英雄人物,因此他认为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最后他表示一定要努力为人民工作,为人们解除病痛,以此来报答烈士的鲜血。
张守仁把这封信拿给编辑部的很多同仁看过,惹来一阵唏嘘。
还有个编辑看了以后,给编辑们分享。
“有一名工读学校的老师来信说,他们学校里一个学生,看了《高山下的花环》以后,老实交代了偷人家730元的丑事。
他要求他们的父母像梁三喜还欠账那样,把730元还给人家,并向被偷者道歉。”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
张守仁激动的拍了拍桌子,“《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是真的净化了人民的心灵!”
作为《高山下的花环》的责任编辑,这段时间他也受到了媒体包围。
《光明X报》《文汇报》纷纷采访他,许多文艺单位、报刊找他介绍作者情况,要他缩写《高山下的花环》的故事梗概。
还有中作协办的《文艺情况》,要他谈组稿经验。
此外,许多机关、学校要他参加他们的读者座谈会,许多部队作家到他家里拜访。
这些个部队作家,一想到居然被江弦这个门外汉写出一部砍倒一大片的军旅名作,心里相当不甘。他们找到张守仁,向张守仁谈创作构思,并强烈要求张守仁跟他们合作。
在这样的连番围攻下,张守仁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废寝忘食。
他好不容易才抽出个空闲,把这一麻袋一麻袋的读者来信给江弦送去。
江弦当然看不完这些信件。
但他很珍视这些读者们用心写来的信,将这些麻袋裹着的信,原封不动悉数往景山东院子里存。
院儿里西厢房整整两间屋子都快被这些读者来信占满。
江国庆回来以后,瞥一眼屋里的堆着的读者来信,颇为震惊,冲饶月梅道:“我算是知道你儿子买翠花胡同那院子干啥用了。”
“干啥用的?”
“存读者来信的啊!”
“.”
饶月梅哑口无言。
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想到这里,她连忙催促道:“他爸,你可快给你儿子修修翠花胡同那边的院子。”
“咋了?”
“我看啊,就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咱这院子哪够你儿子存的?迟早得被这些信堆满,到时候咱睡觉恐怕都得睡在这些信上头。”
“说啥傻话.”江国庆嘟囔一句。
饶月梅拍拍他,“我和你说事儿呢,听着没?”
“哎呀,知道了。”
深秋时节,未名湖畔流水潺潺,燕大深秋的韵味和高远流淌于燕大学子的心间。
“朱虹。”
朱虹听到声喊,回过头去,看到是同宿舍的殷秋瑾。
她的高考成绩相当不错,稳稳收到了燕大录取通知书,成为了81届的燕大新生,就读于燕大的中文系。
殷秋瑾快步过来,“朱虹,你去哪了?”
“买油饼。”朱虹笑着说。
“学三食堂买的?”
“不是,燕春固。”朱虹说。
“怎么上那儿?”殷秋瑾诧异道。
二两的油饼,学三食堂卖一毛一,燕春固卖一毛二。
朱虹笑着解释,她老是听中文系的男生讲,吃油饼就一定要吃那一毛二的,只因燕春固有位卖油饼的美女服务员,长得那叫一个花容月貌,气韵绝俗。这会儿还没有选校花这一说,中文系的骚男便为她起了个雅号,名曰:“油饼西施”。
“我就去看了看这‘油饼西施’长啥样子,是不是真像那些男生们说的那么好看。”
“那她漂亮不?”殷秋瑾问。
朱虹想了想,“还行,我承认是比我好看一点.不过没我姐好看。”
殷秋瑾笑了,“从开学就天天听你说你那个神秘兮兮的姐姐,还有你那个神秘兮兮的姐夫,啥时候让我们见见他们二位。”
朱虹叹一口气,“唉,他俩可都是大忙人。”
和殷秋瑾聊着,往宿舍里回,约着明天洗漱后,一起去五四操场跑步一刻钟,再练习一刻钟的排球。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