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给彭仓出完主意,心情变好了些。
他要出这种考验人思维的主观题,根本原因是不希望考出一堆只会背法律条文的人。
能来中央进修的这群人,最低也是外放做县丞、县尉,未来肯定是要主政一方的。
考试,除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还要有其他的必要性才最好。
依据本次出题倾向,他们以后自然就会钻研类似的东西迎合题目。在钻研过程中,他们就能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
等到之后面对现实情况时,或许就能从曾经的考试题目中找到解决的答案。
唉,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培养真正的底层小吏呢?
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才是他最想要动手的大头。但现在就提出这样的事情,太突兀了,牵扯的东西也太过庞大,更违背了基本的愚民国策。这与改秦法的性质不同,恐怕连秦王都不会再同意。
最好……再给我的行动批一层外衣,就像之前一样。
简化小篆。他所进言的目的是将它用作公文字体,提高工作效率。
实际上赵昌是为了借此带走赵高,成事之后还能够稍微降低将来学字的难度,为提高识字率打基础。
考核郎中。赵昌卡在秦王烦忧太原空缺之时,提出贴心的建议,似乎是为了解决秦王的需求,加快培养的速度。
但根本上他是为了让大家慢慢习惯“考核选拔”这一模式,并用这个试点,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考试管理流程。
一步又一步,他在努力推动想要的结局实现,并尽力不触碰众人的敏感警戒线。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啊。
赵昌惆怅叹气,为未来的艰难感到棘手,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