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甫曾言“前代兴王知不废农事,乃能并天下”,是以他施行新法的步骤,是先着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等国家富足了,军事自然强盛。
这个过程,无疑是个漫长过程,和李坤迫切改变积弱局面的目的并不统一,只是当今之世,有志变法,又足以坐镇中枢,不惧其他重臣攻讦之人,唯有王甫。
李坤没有选择,便顺着王甫性子,一步一步变法,但毕竟要施加影响,所以在市易法等新法尚未正式施行时,就开始考虑兵制改革了,也催着王甫尽快施行,与其他新法并列。
只是皇帝的这种想法,难免要受到抵制,无论新党旧党,都知兵家不可轻动,不然就是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没有多少人应和,更无人递来切实可行的方案。
若非新党新晋几人,想借兵制革新之机,将手伸进军队,李坤的这个想法根本别想拿出来,更不要说被放到殿试上,成为考题了。
皇帝看似尊贵,一言能定人生死,但归根结底,这个地位的权力,来自于治下众人,一旦满朝官僚联合起来,便是皇帝也要被架空。
皇帝接触的是官,而真正治理天下的则是官与吏。
臣对皇帝,不管当面时表现的多么恭敬,一旦涉及到利益,少不了一番争论,有的时候,也有朝臣当着皇帝的面争论之局。
这种局面下,李坤在殿试中抛出这个题目,一方面是要从朝中反对势力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另一方面,则是借势为之,聚集民愿民望,积蓄大势。
当然,在这里面,李坤也有一点期待,希望能在考生中发现一二见地。
在看到邱言对北疆战事的预测、分析时,李坤只是惊异,而当对方言及兵制,写出来的话,明显与王甫相近,才真正让李坤上心起来。
皇帝的面色变化,逃不出旁人的关注,几位宰执给足了礼仪,便也走来,到李坤身后,都将目光投注过去,待看清纸上所言,表情各异。
“这邱言竟反对北疆出兵,主动决战这个决策,似乎枢密院那边也是这个意思。”张链一愣,视线不动声色的在马阳和王甫脸上扫过,猜测是不是二人事先指点,但注意到两人的惊容,又是一愣。
徐进本就曾督导一方战事,对兵家之事所知不少,看了邱言所言,细细一想,觉得有理,不由暗暗惊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