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多云转阴,大风。</P>
兴许是借助风势,一个消息如长了翅膀般迅速飞过太平洋:</P>
兰逸飞功成美国印第安维尔斯,于巴黎银行公开赛上夺冠!</P>
斩获人生第三个大师头衔,“顺带”加冕男单球王!</P>
抛开绝对数量占比极少的恰柠檬黑粉——今夜的北美,大家都是兰逸飞10年老粉!</P>
费德勒在Atp官方推文下留言:正在努力恢复巅峰实力,相当期待今年美网,已等不及和兰逸飞来场公平决斗。</P>
诚实至极,毫不掩盖他有了危机感。</P>
至于华国那些门户网站的头条位置,无一例外被摆上了几张合照与特写。</P>
与商界名人、网球前辈的合照、捧杯照、致谢照……</P>
好莱坞影星、NFL、NbA球星更是不约而同一齐转发兰逸飞同时抱着两个奖杯的图片。</P>
这几套组合拳打下来,兰逸飞真可谓想不破圈都难。</P>
纯粹论热度,奥运会夺金那一刻也就今晚的一半左右。</P>
而兰球王彻底破圈——按下不得不加班的苦逼华国媒体人不说——北美与欧洲体育圈回过味后又有了疑惑。</P>
没错,区别于国内在意的“黄种人体育史新里程碑”,欧美人非常纳闷,这年轻选手在攀登天梯排名的路上竟如此顺利。</P>
怎么做到的?</P>
……</P>
“成为世界第一的心得体会?”</P>
“这么突兀问我,我也说不清楚啊。”</P>
时间来到第二天傍晚,因天气缘故推迟的庆功宴终于开始。</P>
各界名流需要矜持地相互聊天,受邀前来的网球从业者可就直接多了。</P>
请柬都不放下便围在他身边,询问的内容直指关键点。</P>
“但,您昨天在发布会上说全因自己擅长沉淀,方能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世界第一。”</P>
“总有个沉淀的具体方法吧?”</P>
一位中欧面孔的男人连忙补充道。</P>
哦?</P>
望向眉眼间写着疲惫二字的提问者,兰逸飞能感受到对方的诚恳与求知欲。</P>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