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送聘
张伟楞了一下之后,随即也反应过来了。
这里是古代,当朝有律法规定,男子年满十五岁、女子年满十三岁,就可以成亲了。
自己今年十七岁,已经超过了律法规定的结婚年龄,足足两年了。
想到不用像在现代一样,费劲心思去追求女孩子,花时间、花钱带她去吃好吃的东西,给她买好看的衣服、鞋子、包包。
还有被当成备胎的风险,白白浪费钱财和时间,最终追不到,一切都成了打水漂。
而且就算追到了她,她也愿意当你女朋友。
每到重大的节假日、她的生日之类的,都要买礼物送给她、还要发红包给她。
张伟清楚地记得,当初自己发了一个五十二块钱的红包给女朋友,对方收到后居然生气了。
为了哄好她,还要请她去吃了一顿烧烤,两人花了五百多块钱,想起来心都在隐隐作痛。
一年不知道要过多少个节日,光是情人节就有好几个,什么二月十四号,七夕,还有一个什么不记得了。
生日一年过两次,新历、农历各一次。
端午、中秋、过年这种节日就不说了,肯定要过。
还有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什么人生中第一个金镯子...无力吐槽。
现如今,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有父母帮忙办了。
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就这么轻松地办妥了。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如果你觉得轻松,那肯定是有人替伱承担了属于你的那份责任。
这么一想,张伟看向父母的眼神也更加亲切了,再次起身给父母行礼。
张李氏连忙扶起张伟:“伟哥儿,你这是干嘛呀。”
“爹、娘,孩儿让你们费心了。”
“你这说的什么话。这本来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应当做的事。”
张李氏本来心里还有些担心,没有跟张伟商量过就给他定下了婚事。
此时见他对此事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而是觉得让父母费心,不由大感欣慰。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虽然大多都不奢望回报,但绝对不想得到子女的不满和埋怨。
张涛夫妇的做法,虽说在当朝很普遍,毕竟大多数夫妻在结婚之前,双方连面都没有见过。
张伟跟盛如兰从小就认识,还能在一起上学,这算起来已经比当朝的很多人要幸运了。
“伟哥儿,你就一点都不好奇,我们为你定亲的对象是谁吗?”
“孩儿当然好奇,但是我知道,爹娘是绝对不会害我的。”
“那当然,别说害你了,连这种念头都从未有过。
我们做父母的,只会担心对你不够好。”
张涛在一旁见这母子俩说话实在是太煽情了,有些受不了这种氛围,于是直接说道。
“给你定亲的对象,是盛家的嫡女盛如兰。”
张伟听到父亲的话,下意识地在脑海里,回忆起往日里见到盛如兰的情景。
盛如兰的样貌、说话的样子、行事的风格等等。
盛如兰的长相,与张伟记忆中的朱喆,越长越像,都是那么的漂亮。
而且此时的盛如兰才十三岁,在年龄上的优势相对来说很大、非常大。
虽说行事、性格方面远远比不上记忆中的朱喆,但对于张伟来说这些都不要紧。
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只要她的心思不坏,孝顺长辈就行了,其他的不必要求太多。
而且当朝对女子的要求,相对现代来说不知道高了多少。
从一而终、三从四德,单单拿其中的一项出来,已经赢了。
“孩儿的婚事,一切都听从爹、娘的安排。”
张伟这话相当于委婉地向父母表示,对于已经定下的这门婚事,持同意的态度。
张涛夫妇两人一听,随即也明白了张伟话里的意思,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为父已经安排人,在汴京城里帮忙留意合适的宅子,到时候换一套三进的院子,你成亲的时候,我们张家的面子上也好看一些。”
“我们家在汴京的这个院子,其实也还好啦。标准的二进院子,大小挺合适的,就不用换了吧。”
“这事为父已经决定了,就无需再讨论了。到时候有人通知家里,你就抽空去看看喜不喜欢、合适不合适。”
“好的。”
“嗯,你先回去吧。”
“好。”张伟向父母行礼后便转身离开,回了自己的院子。
见到张伟走了出去,张李氏便开口问张涛。
“官人,伟哥儿今科去考会试,考上的希望大不大啊?”
“按照我的判断,伟儿今科大概率是要落榜了。”
张李氏闻言先是大失所望,接着就是心痛。
“哎呀!那你给学士大人送的重礼,不是白白浪费了嘛。
那些东西可值不少钱呢。”
张李氏越说越是心痛,连忙端起面前的茶杯灌了一大口茶水。
“我本来就没想着伟儿能一次就考中进士。
给我座师送礼是因为他还在任上,翰林学士能直接给官家上书提建议。
我在扬州当知州已经四年了,等到做满两届六年,大概率就要挪窝了。
虽说有吏部的老上官帮忙推荐,但官家照常来说还是会询问学士们的意见。
有座师帮忙说话,其他的学士也会给几分薄面,不会否了我的升迁、调任。”
张李氏闻言更心痛了:“扬州城富裕,在那做知州多好啊。
要是调任到一个苦寒之地做官,就算升迁了,也不见得是好事吧。”
“那有什么办法,位置就那么多,好位置更少。
而且盯着的人也更多。
我要不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加上还在吏部任职了六年,已然跟上官们混得熟络,想要争到扬州知州这个好位子,怕是难上加难。”
“考科举不易,做官也不易。
伟哥儿那么有才华、那么努力的人,都没有把握考上进士。
而官人你,就算当官了,既要管理好一众下属,促使他们好好办理公务,又要应付上官,还要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礼物送人孝敬。”
“当朝的官场就是这样,除非辞官归家,要不就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
像我们家这种,从农民直接变为官宦人家的家庭。
能出一个当官的人不容易,我是绝对不会主动辞官的。”
“嗯,我也不想回到从前的生活。
我亲爹没了,娘家直接从官宦人家又变回了农民家庭。
以后向朝廷交田地赋税、服徭役、从家里的男丁中挑出一人,送去上战场守边疆,各种条件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小的这一辈,要是再不争气,考不上秀才,我爹挣下的那份家业,不知道能够让我哥他们花多少年。”
“放心吧,只要老李家没有出败家子,从大舅哥这一代开始,至少三代以内,都能吃得饱、穿得暖。”
“嗯。”张李氏已经出嫁,是张家的人了,不好再把心思,放太多在老李家的人身上。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