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下魏隐单膝跪地,甲胄上的铜钉在火光中泛着寒光,他抬眼时瞥见御座后屏风上的《东都舆地图》,轘辕关处的朱砂标记已被新墨涂抹。
王世充猛然起身,腰间玉带撞翻砚台,墨汁浸染了奏章上\"粮道断绝\"四字,厉声道:\"魏卿当年带宫卫杀出江都的胆气何在?此番若不能夺回轘辕,朕便亲提玄甲军填了那十二曲险道!\"
魏隐额角青筋微跳,手指抚过战袍下暗藏的旧伤,那是三年前宇文化及的叛军留给他的印记,他沉声应道:\"臣请筑连珠七寨步步为营,熊耳山的滚木礌石尚能支应半月......\"
话音未落,王世充已抓起案头虎符砸在丹墀前:\"给你一万精兵,三日之内若不见轘辕烽烟,提头来见!\"
殿外秋风卷起魏隐猩红披风时,他听见身后传来瓷器碎裂声,那是王世充最爱的越窑青瓷唾壶。
魏隐本为隋洛阳宫监出身,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炀帝后,他携宫禁卫队投奔王世充,因通晓洛阳周边地理被擢为镇南将军,曾于武德二年(619年)在洛水南岸阻击唐军先锋,以善筑垒寨闻名军中。
此次受命夺关,魏隐采取稳扎稳打策略,先于轘辕关东十里处筑连珠寨七座,企图以步步为营的推进挤压唐军。王君廓识破其战术意图,故意示弱弃守关前隘口,亲率三千轻骑埋伏于少室山北麓的九曲谷。《旧唐书·王君廓传》详载此役:\"隐以为唐军怯,纵兵追之,入谷中,伏发,郑军首尾不相救\"。
魏隐主力在狭窄谷道遭滚木礌石截断退路,唐军铁骑分三路俯冲突击,混战中魏隐身中流矢坠马,被部将拼死救出,所携攻城器械尽毁。王君廓则乘胜追击敌军三十里,连破七寨,斩首三千级,俘获粮车四百乘。
战后唐军趁势东进,《资治通鉴》载其\"徇地至管城而还(攻至管城(今郑州管城区)后回师)\",兵锋直抵郑州城下(今管城区距洛阳约百里),沿途收降王世充所署县令七人,彻底切断了洛阳与豫东诸郡联系。
此轮攻势不仅将唐军控制区向东推进百余里,更迫使王世充将驻守虎牢关的部分守军回调,为后来李世民抽调主力东拒窦建德埋下伏笔。
魏隐兵败后遭王世充怒骂削职,次年洛阳城破时不知所终。
此前,河北夏王窦建德遣部将王琮、高雅贤率军万余进犯幽州(今北京)。时任唐幽州总管王君廓率千余轻骑夜袭敌营,《旧唐书·王君廓传》载其\"俘斩二千人,获马五千匹\",高祖李渊闻讯赐锦袍金带以示嘉奖。同年十月,洛阳郑王王世充为牵制唐军,命郭士衡、许罗汉率部袭扰熊州(今河南宜阳),王君廓再度以精骑突袭战术击退郑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此役\"俘斩二千\"。唐高祖得知战报后,李渊特下诏嘉奖道:\"卿仅率十三人击破万余敌军,自古以少胜多之役,未有如此辉煌者!\"
王君廓\"十三破万\"的记载虽显夸张,但客观反映了唐军精锐骑兵的战术优势。这种对精锐骑兵战果的夸张宣传,实质是为震慑群雄而构建的军事神话。史籍中关于\"十三骑破万军\"的传奇叙事虽存在数字夸张,却客观反映了唐军精锐骑兵的战术革新,李世民同期组建的玄甲军正是这种\"精骑突袭+心理威慑\"战术的集大成者。
而轘辕关的易手标志着唐军完成\"剪其羽翼,孤其根本\"的战略闭环,此战后,洛阳彻底陷入孤立,为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决战奠定胜局。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