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失败者重生记 > 第178章 开学

第178章 开学(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我将四合院的相关事宜全权委托给了房产公司,并特意交代他们,此次修整四合院的预算为五万元。我希望他们能够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四合院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同时,对于后来搭建的一些房间,我要求他们全部拆除,以还原四合院的最初模样。

为了能够尽快跟上厉教授的教学进度,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他所出版的所有书籍以及发表的论文。比如他出版的《西方经济》,《体制·目标·人一一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往何处去》等我都反复阅读,力求对厉教授的学术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我对厉教授关于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论述深感认同和钦佩。

在燕大南门的三角地,是每个燕大人的精神坐标。这时的三角地,贴满了各类讲座海报:厉以宁教授的股份制改革研讨会、萧灼基教授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还有留学生组织的\"东欧经济转型经验\"交流会。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海报,像磁石般吸引着求知若渴的学子。

第一次去经济系报到,穿过灰砖红瓦的老教学楼,走廊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让人热血沸腾。教研室门口,几位师兄师姐正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争得面红耳赤。推开导师办公室的木门,满墙的俄文版《经济问题》杂志和贴着便签的《资本论》影印本,瞬间将我带入严谨的学术氛围。

导师戴着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锐利。他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现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把理论框架搭在改革实践的地基上。\"随后递给我一叠油印资料,是他刚完成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手稿。油墨未干的字迹间,跳动着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火花。

秋季学期的课程表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国经济改革专题》三门课构成了核心框架。厉以宁教授的课堂永远座无虚席,他用生动的\"股份制改革要过五关\"比喻,将复杂的产权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当他在黑板上画出\"股份制改造路线图\"时,粉笔敲击黑板的哒哒声,仿佛改革前行的脚步声。

最难忘的是导师主持的\"双周讨论会\"。每次围绕一个经济热点问题,从国企改革中的\"产权明晰化\"到价格闯关的利弊分析,师生们都会展开激烈辩论。记得有次讨论\"南巡讲话对经济理论的影响\",一位来自广东的同学结合当地\"三来一补\"企业的实践发言,让理论与现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课余时间,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在经济类阅览室,我常常为寻找一本海外经济学着作的中译本,翻遍积满灰尘的资料室。那时的文献检索全靠卡片目录,每次找到关键资料,都像挖到宝藏般欣喜。

此时的华夏,处处涌动着改革的春潮。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深入燕京中关村电子市场调研。低矮的铁皮柜台前,个体户们用计算器飞快地计算着差价,墙上贴着\"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当一位摊主说出\"现在政策放开了,我们做生意更有奔头\"时,我真切感受到改革给普通人带来的希望。

寒假期间,我跟随导师前往江浙考察乡镇企业。正好经济所那边也有一些国企的数据,需要进行抽检,我便要了江浙一带的任务,算一举两得吧。在温州的纽扣市场,密密麻麻的摊位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讨价还价;在义乌小商品城,堆积如山的塑料玩具和五金制品,展现着民营经济的蓬勃生命力。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让课本上的理论有了温度。

回到学校后,我们将调研成果整理成《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导师在报告扉页写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课题\"。这句话,成了我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666.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