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春城——长春: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魅力之城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是京哈与珲乌两条交通线交会之处,在吉林省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下辖7个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赋予了这座城市别样的魅力。
一、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记忆
长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人类“榆树人”。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技术和原始农业在这里萌芽,左家山遗址见证了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与生活变迁。夏商周时期,此地是北方肃慎族的栖息之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春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行政归属不断变化。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国与周边政权往来频繁,其部分地区与长春关联紧密。南北朝时期,扶余被高句丽吞并,长春部分区域归入高句丽扶余城。唐朝时,长春属渤海国扶余府,成为渤海国的边防重镇,在军事与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将夫余府改称黄龙府,此地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辽代的统治持续近200年,对长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国建立后,曾定都黄龙府,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又改为隆州,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升为隆安府 ,属上京路。元朝时,长春归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长春属抚州府,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三万卫管辖 ,永乐元年属奴儿干都司亦东河卫,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长春属兀良哈三卫,明朝末年成为蒙古科尔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初期,朝廷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长春属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土地开始被大规模开发,人口迅速增加。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7月),清政府设置长春厅,这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镇,负责管理这片面积约七千多平方千米垦区的事务。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治所迁至宽城子,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长春城挖城壕、筑城垣,城市雏形基本形成。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改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长春府隶属吉林省。
民国二年(1913年),长春府改称长春县,置县公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立长春市政公所,实行市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陷,1932年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并于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1945年长春光复,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21日改为长春特别市,1949年3月11日改称长春市,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5月9日隶属吉林省。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1954年8月1日又改为吉林省辖市,并于9月27日成为吉林省省会。1994年2月25日,长春市成为副省级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春见证了诸多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游牧文明与农耕渔猎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古老的肃慎族文化,还是后来的满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都为长春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二、行政区划:区域协同发展
长春市下辖的7个区各具特色。南关区是长春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商业氛围浓厚,拥有诸多历史遗迹和现代化的商业设施,是城市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朝阳区科技、教育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机构汇聚,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绿园区生态环境良好,汽车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生态建设也颇具成效;二道区交通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在城市的物资流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双阳区自然资源丰富,在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特色农产品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宽城区作为老城区,承载着长春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焕发新的活力;九台区历史悠久,近年来积极融入长春主城区发展,在工业、农业和文旅产业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代管的公主岭市,地处吉林省中西部,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农业发达,在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种植方面颇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产业也较为成熟。榆树市是着名的“天下第一粮仓”,粮食产量高,品质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贡献突出,同时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德惠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基础雄厚,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成绩显着,产品畅销国内外。
农安县是长春市下辖的唯一县,历史文化悠久,是辽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如农安辽塔等。农安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工业和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这些区域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着长春市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协同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政治发展:稳定的治理架构
长春市的政治发展围绕着党的领导展开,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等机构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共长春市委是城市发展的领导核心,负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决策,引领长春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前进。
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在监督政府工作、审议法规、决定重大事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城市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求。长春市人民政府则承担着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责,负责执行国家政策和落实地方发展规划,涵盖经济、教育、卫生、交通等各个领域,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春市委员会汇聚各界精英,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长春市的发展建言献策,促进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四、经济特色:产业多元发展
长春是吉林省的经济中心,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汽车产业是长春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第一家整车制造企业一汽集团坐落于此。一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旗下品牌众多,涵盖轿车、SUV、商用车等多个领域。从早期的解放牌卡车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一汽不断创新发展,带动了长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众多零部件企业为整车生产提供配套支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使长春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