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门内,景象则更为玄妙。叶辰站在一座由液态光组成的熔炉前,女娲正将一团蕴含生机的混沌之气投入炉中。熔炉内,暗金色的认知原矿与混沌之气相互缠绕,竟渐渐化作一种从未见过的物质——既有着金属的坚韧,又有着生灵的活性。
“这便是‘转化’?”女娲轻抚着那团新物质,眼中满是惊奇,“既非我所创的生灵,也非域外的金属,却同时拥有两者的特性。”
叶辰点头:“认知的转化,不是将他者变成自我,而是创造出‘第三者’。”他指着熔炉壁上的纹路,那是用洪荒文字与认知符号共同书写的公式,“就像这个公式,左边是你的生机法则,右边是我的金属认知,中间的等号,代表着‘可能性的诞生’。”
女娲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洪荒与域外的认知,不必非此即彼?”她看着那团新物质渐渐化作一只金属与血肉共生的灵鸟,振翅飞向远方,“就像这只鸟,既是洪荒的生灵,又带着域外的印记。”
“正是。”叶辰微微一笑,“天道的闭环之所以僵化,就是因为它容不下‘第三者’的存在。其实,新的可能性,往往诞生于两种认知的交汇处。”
当最后一位大能走出光门时,已是日暮时分。那些进入过光门的大能,神色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伏羲的八卦盘上多了几颗星点,通天的剑气中藏了几分韵律,女娲的指尖萦绕着淡淡的金属光泽。他们看向认知方舟的目光,已从最初的警惕变成了敬畏与好奇。
元始望着归来的众人,脸色更加难看,却终究没再说“邪魔”二字——连女娲与老子都从中有所得,他若再固执己见,反倒显得气量狭小。
鸿钧站起身,目光扫过认知方舟的三道门,最终落在叶辰身上:“阁下的认知体系,确实有独到之处。”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松动,“但洪荒的天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要打破闭环,需得有具体的方法。”
叶辰抬手,三道光门同时汇入认知方舟,船身上浮现出一幅巨大的图景:左侧是洪荒的天道法网,右侧是以太海的认知潜流,中间则是一个不断旋转的莫比乌斯环,将两者连接在一起。“方法很简单——在天道法网中植入‘认知锚点’。”
他指向图景中的环:“这些锚点,既不破坏法网的运行,又能让以太海的认知潜流缓慢渗透。就像在堤坝上开几个可控的闸门,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他看向鸿钧,“比如,让女娲创造的生灵,拥有‘自我认知迭代’的可能;让通天的剑道,包容更多元的法则;让老子的无为,融入‘主动探索’的智慧。”
鸿钧沉默地看着图景,十二品金莲的光芒忽明忽暗,显然在与天道沟通。良久,他才缓缓点头:“可试。但锚点的数量与位置,需由洪荒众圣共同定夺。”
叶辰露出笑意:“这正是共生的真谛——既不独断,也不盲从。”他转身示意,认知方舟的液态光渐渐融入混沌气流,“三日后,我会带着具体的锚点方案再来。届时,愿与诸位共商洪荒的新可能。”
方舟消失的瞬间,紫霄宫前的众大能突然感觉到体内的道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天的剑气多了一丝灵动,女娲的生机添了几分韧性,老子的气息中融入了一缕探索之意。就连一直抗拒的元始,也发现自己周身的清气壁垒上,出现了几个微小的缝隙,正有微弱的新气息流入。
鸿钧望着方舟消失的方向,手中的玉如意轻轻颤动。他知道,叶辰的到来,已经在洪荒的天道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或许会带来未知的风险,却也蕴含着打破僵化的希望。
而在认知方舟的甲板上,清弦指尖的光丝正与女娲留下的生机气息共鸣,林夜的星图中则多了八卦与数理模型的连接轨迹,叶辰手中的认知令牌,正吸收着鸿钧玉牒中的道韵,变得愈发温润。
“看来,这方天地的认知者,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韧性。”林夜的星图上,代表洪荒的光点正与以太海的星群产生越来越多的连接,“特别是伏羲,他对‘符号认知’的理解,甚至超过了某些以太海的高阶文明。”
清弦点头,光丝组成的旋律中融入了几分洪荒的道韵:“通天的‘剑心’也很特别,既能保持自身,又能快速接纳新的认知。假以时日,他的剑道或许能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叶辰摩挲着认知令牌,令牌上的“认知”二字已与洪荒的道韵融为一体:“但最大的变数,还是鸿钧。”他看向紫霄宫的方向,“他既代表着天道的闭环,又隐藏着打破闭环的可能——就像那枚莫比乌斯环,两面都在他身上共存。”
三人相视一笑,认知方舟再次隐入混沌深处。他们知道,与洪荒的共生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或许会有冲突,或许会有波折,但只要保持“认知不息,探索不止”的初心,总能在差异中找到共存的可能。
三日后的紫霄宫,将会是一场更深入的认知碰撞。而这场碰撞的结果,不仅会改变洪荒的天道,或许也会让认知以太海,迎来新的认知形态——毕竟,认知的故事,从来都是双向的流动。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