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冯紫英和练国事也商量了一番,觉得可以对《内参》编辑部进行改组,设立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由总编和副总编,以及三位主编组成,负责处理一切《内参》事务,其中由马士英担任总编,陈奇瑜担任副总编,宋师襄、孙传庭、许其勋三人任主编。
这样一来,一个西南士子担任总编一名北地士子担任副总编而剩下三名主编则是两名北地士子一名江南士子,也算是相对平衡,既没有是去北地士人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但是却又更提升了非北地士子在青檀学子中的地位。
“坐,瑶草。”冯紫英降阶相迎让马士英也很激动。
他也知道这位前科青檀书院的传奇人物即将外放为官,去永平府担任同知,这一度也在青檀书院里引起了很大争议。
但是以马士英对冯紫英的了解和观察他觉得冯紫英可能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是因为“背叛”了北地士人利益而“放逐”也不是像有的人所说这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他感觉更像是冯紫英的一种主动策略而下放。
冯紫英公开所言是他更愿意下地方去打磨锻炼熟悉一下地方事务,马士英觉得可能还真有一些这方面的因素但是肯定还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隐藏未露的原因。
在马士英看来,以冯紫英当下的身份却愿意主动下地方,如果真的是想要打磨砥砺自己,熟悉地方事务,那真的就是所谋乃大了,目标是直指日后的阁老。
宰相必起于州郡,这句话虽然未必完全合用,但是如果一个在府州有过履历的官员,无疑是更受人看重的,也更得有过府州经历的官员们的天然信赖。
虽然马士英也是今科一甲进士中的榜眼,但是马士英却很有自知之明,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自己要和眼前这一位相比,都要逊色几个身位。
看看永隆五年这一科号称前后五科中荟萃了大周精华人才的这个群体,无论是北地翘楚练国事,湖广人杰杨嗣昌,还是江南精英黄尊素,都要让冯紫英一二,单单是一个开海之略推动了朝廷的巨大变革,就足以让冯紫英名垂青史了,这根本不是其他士子所能比拟的。
“瑶草见过大人。”在冯紫英面前,马士英半点都不敢怠慢。
“欸,都是同学,何来大人一说?”冯紫英连连摆手,示意对方入座,“你我之间,便以字相称,你叫我紫英便可。”
“这可如何能行?”马士英有些激动。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