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像那种大型拖拉机,以及各种灌溉设备,在那个时候使用频率就多了点。
使用多,毛病也就多。
慢慢的,轧钢厂从一开始的偶尔派人下去巡检,变成了每个地方都有常驻人员。
关键是真正的技术人员,哪里都缺,不可能放在某个公社里面。
那么常驻下去的人,与公社安排到农机维修厂的人,就形成了重叠。
具体干什么呢?
哪个村子的农机出了问题,拉过去,然后双方人员登记一下,换一台备用的给村子里。
简单毛病能修就修
然后大毛病还是通知厂子里。
厂子派出机修人员,这一波操作,能维修百分之八十的毛病。
其他的,都得拉回轧钢厂大修。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个年头的人,对于机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维护保养概念。
基本上只要能用,就往死里用。
所以出了问题的机器,都是大问题。
而这一番重叠,还有不间断的派人下去维修,以及后续问题,对于轧钢厂的工资成本,那是积少成多,压力相当大的。
像是一开始几年,那个时候基本上还是以志愿者为主,除了电话费,以及给那些志愿者几个补贴,其他花不了什么钱。
而现在,每个点需要安排厂长一个,会计一个,其他若干,大概最少是四个常驻人员,多的话也有七八个的。
这方面的用人成本就是轧钢厂承担的了。
何雨柱在无聊时查看了一下,最少的一个厂子,四个人工资支出一年是两千多,但其他劳务派遣补贴,招待费用竟然花了一万多。
广告位置下